![]()
上海檢驗檢疫局 ?趙文斌
我國古代每個朝代幾乎都組織過變法,變法目的之一是富國強兵。質量發展既是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又是重要標志,自然成為變法的題中之義,歷史上變法時期往往成為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從管仲變法到商鞅變法,從漢武帝變法到王安石變法,無一例外地注重質量發展,往往從制度管理、度量衡保障和工匠技能三個方面推動質量。
質量發展離不開制度管理,古代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其中包括質量制度,質量制度建立和完善又包括組織管理、法律法規和責任體系等。
(一)技術官員的起用。我國古代雖未出現專門的質量管理部門,但在一些重要產業設立專門的官員進行生產和質量管理。如,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設立管理冶鑄的鐵官。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在一些重要城市設立鹽鐵市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組織變法,由少府監、將作監和軍器監分別掌管器物、建筑和兵器的生產與質量。質量管理技術性要求高,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管理者專業要求,大量起用技術官員。農耕時期,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仲提出:“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奔催x派熟悉水利工程技術的人員擔任水官之職。漢代設立少府、大司農、將作大匠等手工業產品的官署機構,形成生產工匠、主造官吏、監造官的生產管理體系,使用了大量技術官員。漢武帝開掘漕渠時,起用了水利工程專家徐伯。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農學家趙過被任命為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創新農具和新耕作法,取得“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王安石對技術官員同樣情有獨鐘,讓著名科學家沈括先后主持汴河疏浚工程、巡察兩浙農田水利?!板Y之盟”后,天下久不用兵,北宋兵器生產陷入混亂,各地作院常常采取減克物料或使用劣質物料等進行生產,造成兵器質量普遍非常差。熙寧六年(1073年),王安石設立軍器監,網羅天下,廣收人才,“天下知軍器利害者”,可以隨時到軍器監談論自己的想法。次年,任命沈括兼任軍器監負責人,負責兵器鑄造儲備和質量管理。沈括不負眾望,一方面,加強技術改進,親自研究冶煉鋼鐵方法,研制冷鍛鎧甲等兵器;另一方面,加強管理,制成兵器標準樣式,頒發給各地作院,令按照規格和標準制作,并派員到各地指導督促,將質量優劣分為三等,如果武器制作不精者,視情節輕重,“黜陟其官吏”。很快北宋武器數量顯著提高,品質大為改觀,曾鞏評價為“凡諸兵械置五庫以貯之,戎具精勁,近古未有焉?!?/span>
(二)質量法規的建立。古代變法始終注重法規制度的建立,而法規是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變法之法和質量之法一直相輔相成。管仲首創食鹽官營制度,制定了我國最早的鹽政法——《正鹽篋》。商鞅變法時,以李悝的《法經》為基礎,制定成文的律令,后經秦始皇補充、修訂,形成了更為縝密的《秦律》,頒行于全國?!肚芈伞范嗵幾鞒鲑|量規定,要求制作同一器物,其大小、長短和寬度必須相同(“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狹必等”),用量化的數據規范飼養、種植的質量,并嚴打質量不法行為。漢初,私鑄銅錢現象非常嚴重,“盜鑄如云而起”,造成質量低劣的奸錢充斥市場。漢武帝一方面將鑄幣權收歸朝廷,由“上林三官”負責,“上林三官”為水都都尉的三個屬官,“鐘官”負責主鑄造,“技巧”負責刻范,“辨銅”負責檢驗成色,由此發行了質量上乘、規范統一的五銖錢,另一方面頒布嚴禁私鑄的法令,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之后,鑄幣制度保持穩定了120多年。為了保持水利程完好和發揮工程效益,漢武帝制定了灌溉制度和用水標準——《水令》,成為我國見于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灌溉規范。王安石變法期間,采取“市易法”,在汴京設立都市易司,在重要城市和邊境地區設立了市易務,。組織制定了著名的水利政策法規《農田水利約束》,規定了各級機構的責任和獎懲措施。在《農田水利約束》推動下,熙寧三年至九年各地共興建水利工程10793處,灌溉農田361170頃,官地1915頃。熙寧六年(1073年),編著成《軍器法式》,所謂“法式”,即供當時官營手工業遵循的標準制式?!盾娖鞣ㄊ健饭?10卷,其中47卷為軍器制造標準,1卷為材料標準,可見當時標準化已經比較發達。
(三)責任體系的發展。質量離不開責任,我國古代很早就建立以物勒工名為主體的質量責任體系,并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健全。物勒工名是指將器物制造者、監造者等名字刻在器物上,以便考察質量、追究責任。即“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呂氏春秋》)。商鞅變法時,在兵器上刻下督造人的名字,秦國開始實施物勒工名制度。呂不韋為相后,秦兵器所刻的名字擴展到制造者和各級監造者,包括相邦、詔事、工師、寺工、丞、工等。漢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逐漸成熟,不僅在器物上銘刻紀年、生產機構、官員名、工匠名、數量、編號等,。目前所見的骨簽均出土于漢長安遺址,最早的年號為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既包括名稱、數量,也包括生產日期、生產工官、官名、工名、強度、編號等物勒工名要素,以便質量溯源。王安石變法前,北宋質量檢驗和監督不力,名將龐籍為此說:“造甲之所,多不擇間長之官!”王安石不僅恢復物勒工名制度,而且采取不同地區相互監督質量。北宋時期商業逐漸發達,民間產品出現了圖文并茂的標識,將物勒工名與廣告、防偽結合起來,“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白兔商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枚完全意義上的商標。
計量,古代謂之度量衡,是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維護公平市場交易的基礎??v觀古代度量衡發展歷程,其側重點在于推行統一性和準確性。
(一)維護統一性。統一的國家必然建立統一的度量衡,我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常把度量衡看作權力統治和社會公正的象征。管仲認為度量衡的統一是最重要的規范,《管子·君臣》說:“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比欢呵飸饑鴷r期,群雄并立,各國度量衡各行其是、大小不一,管仲希望在諸侯間建立統一的度量衡?!豆茏印び坠佟酚涊d,在第四次輔佐齊桓公同各諸侯結盟時,曾下令:“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庇捎邶R國的結盟多為小諸侯,齊國度量衡未能推廣到更大范圍。公元前344年,商鞅輔助秦孝公第二次變法,對度量衡進行了統一,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胺蛏叹秊樾⒐綑嗪?,正度量,調輕重”(戰國策》)。同年,齊國派遣由卿大夫等人組成的外交使團到秦國,商討兩國度量衡統一事項,說明當時統治者已經看到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性。秦朝和漢初大小畝并行,漢武帝將一畝步數統一為二百四十步。此后,一畝廣二百四十步,至清末未有變化。王安石同樣認識到度量衡統一的重要性,在《九變而賞罰可言》中說:“修五禮,同律度量衡,以一天下”。
(二)保證準確性。在變法之路上,管仲認識到度量衡準確公平的重要性,提出這種準確和富貴眾強、貧賤卑辱無關,只有公平才能防止奸詐?!俺叽缰?,雖富貴眾強,不為益長。雖貧賤卑辱,不為損短。公平而無所偏,故奸詐之人不能誤也”(《管子·明法解》)。為了維護度量衡的準確,商鞅借鑒齊國量制,制成了流芳千古的度量衡瑰寶——商鞅銅方升,并親自督造一批度量衡標準器具,發到全國各地,定期檢定。北宋為保持度量衡準確,每月抽查一次器具,王安石變法后,把抽查周期縮短為每月三次。
(三)推動法制性。度量衡一經制度化,必然具有很強的法制性。實現度量衡的統一和準確,一靠技術,,用強制手段加以控制?!豆茏印て叻ā分姓f:“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薄缎蝿萁狻酚终f:“以規矩為方圓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以法數治民則安?!薄冻廾移愤€說:“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商鞅說:“故法者,國之權衡也”,用度量衡的準確一致比喻法律的公正性。為了維護度量衡的統一,專門頒發了律令。西漢竹衡桿上墨書文字記,如果使用不合標準的稱錢衡器,主人就要到鄉官“里正”受處罰,服徭役十天。
手工業時代,產品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藝水平,所謂“器成于僇”(《管子》),提高工匠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技能培訓。古代技術培訓主要采取“父子世以相教”,手把手地父傳子承,兄傳弟繼。管仲認識到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將各種工匠集中起來,相互觀摩討論學習,教授經驗技巧,提高技術水平,推動工匠培訓從家傳制度向藝徒制度轉變?!豆茏印ば】铩氛f:“令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賓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協制斷器,尚完利?!惫苤僖呀涀⒁獾焦そ车膶W⒕?,同樣在《管子·小匡》中說:“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边@種集中式的工匠技術教導與職業訓練的方法后來被沿襲下來。漢武帝在推廣新田器和新耕作法時,命大司農選取有技巧的工匠制造新田器,組織大規模培訓,令全國郡守派遣所屬縣令、三老、力田、鄉里老農到京師學習新田器使用方法和耕種養苗法。為了改進兵器質量,王安石令軍器監“凡利器以法式授徒”,繼《軍器法式》后,又編撰了《弓式》《陶說》等法式,既是制造產品的標準,又成為教科書。
(二)工師制度。選擇好的老師是培訓的前提,我國很早就建立工師制度。管仲認為,工師除了組織培訓外,還負有考查工匠手藝、辨別產品質量等職責?!罢摪俟?,審時事,辨功苦,上完利,監壹五鄉,以時鈞修焉;使刻鏤文采,毋敢造于鄉,工師之事也”(《管子·立政》)。好的工師應能在規定周期內完成培訓任務,《均工律》說:“工師善教之,故工一歲而成,新工二歲而成?!蓖醢彩痪幸桓襁x拔人才,集合各地的優秀工匠到京城,交流經驗,提高技術,從中發現優秀人才,《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記載了熙寧六年十二月兩名工匠因為技術精巧而被賦予重任,“弓匠李文應、箭匠王成,技皆精巧,詔補三司守闕軍將,以教工匠。”
(三)考核機制。古代訓練工徒十分重視考核并極為嚴格,一般以所制產品而評定優劣、采取獎懲,對不能完成培訓和達不到質量要求的工徒,懲罰甚至連帶到保舉人和工師?!澳芟绕诔蓸I者謁上,上且有以賞之。盈期不成學者,籍而上內史”(《均工律》)。宋代形成更為嚴格的訓練與考察制度,用法式考察學徒?!扳掀涔ね?,察其程課、作止勞逸及寒暑早晚之節,視將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宋史·職官志》)。
今天,我國深入推進改革開發,同樣高度重視質量發展,,把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確定為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全面制訂和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正成為改革的重要任務。
?
您好!歡迎進入“質檢內參”微信平臺。讓我們一起構建質檢智庫,播撒改革火種。
請聯系我們:010-84617483,neicanbjb@aqsiq.gov.cn
掃一掃質檢內參二維碼
聽一聽政策研究南北風
看一看理論探討東西潮
聊一聊改革實踐大小事
主編:馮紅文 ? ? ?編輯:徐錚
來源:《質檢內參》2017年第8期
![14387661696230058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