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vhtpr"><code id="vhtpr"></code></tr>

    <ins id="vhtpr"></ins>
      <output id="vhtpr"><nobr id="vhtpr"></nobr></output><output id="vhtpr"></output>

      <menuitem id="vhtpr"></menuitem>

      <tr id="vhtpr"></tr>
        <tr id="vhtpr"><nobr id="vhtpr"><delect id="vhtpr"></delect></nobr></tr>
        <kbd id="vhtpr"><video id="vhtpr"></video></kbd>
      1.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

        婚姻是否是愛情的墳墓?| 人格特質對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2023-05-25 17:04:50


        來源于公眾號:婚姻家庭研究與咨詢中心(familybnu)

        隸屬于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專注于中國婚姻與家庭研究,致力于將實用有趣的學術成果分享給大家。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大概是婚姻被黑的最嚴重的一句話了。




        很多人會認為婚姻生活的瑣碎會磨滅掉愛情,把不滿意的婚后生活歸因于婚姻,認為是婚姻葬送了自己的愛情,這也讓很多未婚人士對婚姻產生了擔憂甚至恐懼。


        我們必須要承認很多人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像視頻中爺爺奶奶一樣,愛情或許會隨著時間流逝日漸平淡,卻從未因為婚姻而離開。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電影,沒有那么真實。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令人向往的美滿婚姻。比如,我們時不時會被參與課題的夫妻們喂狗糧。曾經有一對年輕夫妻過來參加問卷調查,當他們填到“你們戀愛多久”的問題時,丈夫寵溺的看向妻子說:“難道我們現在不是在戀愛嗎?一直都是啊?!?/span>




        認為婚姻是愛情墳墓的往往分為兩類人群:沒有歷過婚姻的人和經歷了失敗婚姻的人。


        經歷了失敗婚姻的人對婚姻充滿失望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對于沒有經歷過婚姻的人來說產生這種觀念,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目睹了身邊不幸?;橐龅睦?,從而產生對婚姻的懷疑;另一方面,可能是易得性啟發式判斷:某些例證在我們記憶中是現成可得的,我們就會覺得其他類似例證是常見的,我們傾向于認為越容易回想起某個東西,那個東西就越可能是真的。比起家庭和諧、婚姻幸福的事件,那些關于出軌、離婚等負面事件的報道更能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們會自然的把婚姻和這些負面事件聯系到一起。


        不是婚姻葬送了愛情,而是婚后生活的不滿意日益積累,讓我們開始懷疑最初的感情。為什么有的夫妻可以從黑發到白首,有的夫妻卻在婚姻中傷痕累累?實際上,很多因素會影響婚姻滿意度,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幸福的主動權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個體的人格特質會影響我們選擇什么樣的伴侶,以及影響我們的婚姻滿意度。


        人格(Personality)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獨特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彭聃齡, 2012)。


        心理學中關于人格有很多理論和分類,在婚姻研究方面,大多數研究者采用的是Tupes等人提出的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又稱大五人格,即把人格分為:


        外傾性(extraversion):表現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等特質;


        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顯示了勝任、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制等特質;


        神經質(neuroticism):具有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等特質;


        開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造、智能等特質(彭聃齡,2012)。



        關于擇偶,沒有“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那么簡單,你喜歡什么樣的人、選擇什么樣的伴侶不是簡單的含情脈脈的四目相對。攜一人白首遠比擇一城終老復雜的多。


        往期的文章我們已探討過,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擇偶行為具有進化基礎, 個體為了獲取生存資源, 將自身基因成功傳遞下去,發展出固定的擇偶標準點擊查看往期文章)。


        Trivers的親代投資模型認為,男性和女性在撫養后代上付出的親代投資程度不同, 在擇偶偏好上具有性別差異(樂國安, 2005)。男性會尋找具有多育潛力的伴侶, 偏好生理取向,女性則尋找能夠提供資源的男性,偏好性格取向和經濟取向。開放性、外傾性代表有機會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責任心表明能夠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資源, 女性選擇配偶時多傾向于具有這些人格特質的男性。


        Botwin(1997)對新婚和戀愛伴侶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新婚女性和戀愛中的女性都看重男性的開放性和外傾性, 同時新婚女性對伴侶的責任心和宜人性也有較高要求,而男性則偏好和善、寬容、善解人意的女性(張小紅, 2008)。



        另一方面,伴侶之間在各特質的匹配上,Klohnen(1998)認為個體選擇什么樣的伴侶不是簡單的與伴侶人格特質的相似或互補, 而在于個體的實際自我-理想自我的一致性。一致性高的個體滿意自身人格特質, 傾向于選擇與自己人格相似的異性; 一致性低的個體則選擇與自己人格互補,接近其理想自我人格的異性。


        根據這種擇偶偏好的規律,Zentner(2005) 既而發展出了“理想伴侶人格” 概念。


        從“理想”角度講,個體理想自我與其理想伴侶在人格上是相似或一致的, 遺憾的是, 并不是所有個體都能找尋到自己的理想伴侶, 因而伴侶之間在實際人格上的相似性復雜不一。



        人格不但決定個體對伴侶的選擇,還會影響個體未來婚姻的滿意度。


        Karney等對 115 項研究的元分析發現, 神經質與婚姻滿意度呈中等負相關,即個體神經質水平越高,婚姻滿意度越低。這可能是因為神經質的人通常會報告更多的負面影響,他們對負面事件的敏感程度比情緒穩定的個體更敏感(Hampson,?2012)。


        宜人性、責任心、開放性與關系滿意度呈正相關(Robins, Caspi, & Moffitt, 2000;Roberts et al.,?2007)。宜人性的人傾向于與他人保持積極的關系并參與一些有利于親密關系的社會行為,比如寬恕(Allemand & McCullough,?2012),他們在婚姻生活中有更少的消極互動模式。


        有高度責任心的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沖動,通常會遵循規范和規則,并且,丈夫的盡責性比妻子的盡責性對于雙方對婚姻質量的滿意度更具預測力(Donnellan, Conger, & Bryant, 2004)。


        Donnellan(2004)提出,開放性水平高的個體在面對婚姻沖突時,能靈活的解決甚至提前避免,從而減少了夫妻的消極互動。


        此外,一些研究發現外向性和關系滿意度之間存在微弱但積極的聯系(Dyrenforth et al.,?2010)。這可能是由于外向的人有很高水平的積極影響的傾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更加開放、積極和快樂(Lucas & Diener,?2001),此外,外向的人在問題解決等方面傾向于使用更多的建設性應對策略(Carver & Connor-Smith,?2010)。


        婚姻幸福不是一個人所能決定的,那么,伴侶的人格特質是否會影響婚姻滿意度呢?


        盡管有研究發現具有高神經質的人容易對其伴侶產生消極影響(Caughlin, Huston, & Houts, R. M. , 2000),從而降低婚姻滿意度。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個體對伴侶認知存在積極偏差,具有理想化傾向(Kelly?& Conley,?1987),也就是說影響個體婚姻滿意度的不是伴侶的真實人格,而是個體對伴侶人格的積極感知。我們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難道某些人格特質的人就注定不會擁有幸福的婚姻了嗎?


        這并不是絕對的,一方面,這些研究只是提供了人格特質與婚姻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而非必然性,另一方面,有研究發現,婚姻這種重大事件的發生,也會相應改變我們的人格(Caspi, & Roberts, 2001)。所以婚姻就像一個課堂,它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懂得如何在愛情里成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去愛一個普通人,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大人。




        儲安平在《給弟弟們的信》中曾寫到:“憧憬的現實就是幸福?!笨捎行┿裤揭坏┳兂涩F實,人們往往無法感知到幸福,不是幸福消失了,而是我們身處其中卻不自知。



        愿你擁有美好的婚姻,更愿你永遠擁有愛情。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免費了解課程

        永久保存 反復回聽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