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vhtpr"><code id="vhtpr"></code></tr>

    <ins id="vhtpr"></ins>
      <output id="vhtpr"><nobr id="vhtpr"></nobr></output><output id="vhtpr"></output>

      <menuitem id="vhtpr"></menuitem>

      <tr id="vhtpr"></tr>
        <tr id="vhtpr"><nobr id="vhtpr"><delect id="vhtpr"></delect></nobr></tr>
        <kbd id="vhtpr"><video id="vhtpr"></video></kbd>
      1.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

        【蘇澤立】衡量書作的三把尺子: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2022-08-16 13:58:33

        最近一直在談書法實踐中的臨帖基本功與習書道路,那么創作或品評一幅好的書作,究竟標準何在?

        我在讀家父以前的文章時,發現了這樣一篇短文,正好回答了此問,發上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書窗談創作》——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須講究三性: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


        首先談談準確性。

        常聽人說,某某書家的字“筆筆精到”“字字精到”。什么是“精到”?我看無非是說這個書家的字點畫、結構、章法精確到位,合乎法度。

        講點畫,就有個形象,尺度(粗細、長短)、輕重和使用上的準確度,不能隨意涂抹。

        講結構,就有個點畫搭配位置的準確性問題,要求其合乎重心、平正、勻稱、呼應、參差、向背等法則。

        書圣王羲之曾說過:“倘一點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此言足見點畫及其位置準確的重要了。

        講章法,就有個整體布局的準確性問題,要求布白得當,行氣貫穿。另外題款、印章的內容、字的大小、位置都要有一定的法度,亂來不得,否則就會破壞整體的和諧。就不同的字體來說,寫楷書要求字型平正、筆斷意連。寫行書則要求把點畫和牽絲交代清楚。宋代姜白石說行書“是點畫處宜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寫隸書就要求“燕不雙飛”。寫草書一轉一折,更要求精確,決不可草率從之。

        總之,在書法創作中,那些在點畫、結構和章法上很不講究的作品,只能說明其基本功還不過關,當然談不上是書法藝術作品。至于那些落筆錯字或簡繁體字并用、亂用的作品就更談不上準確性了。評論一幅書法作品的優劣,我往往總是把準確性放在第一位考慮。


        其次談談鮮明性。

        鮮明,指風格鮮明。一幅書法作品的鮮明性說的是書法創作中有沒有書家本人的風格,即有沒有表現出書家自己的藝術特色和個性來。

        書法作品的風格因人而異,由于作者的思想、學識、氣質、師承、以及學書的經歷不同,其作品的風格自然會有所不同。如果創作沒有自己的風格,人書亦書,千書一律,豈不成了“書奴”。

        書法作品要求有鮮明性,要求有自己的風格,此非一日之功,這是經過長期的磨練創造出來的,是在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中不怕練習艱苦,努力越過“專一、廣大和蛻化”三個過程而走過來的。具體說,是要經過入帖、出帖、換帖(再入帖、出帖)。。。廣采博取各家,進行綜合比較,取長補短,不斷地豐富自己,才能造就出獨特的風格來。


        最后再談談生動性。

        看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有如飲香醇,如聽名曲,會產生情緒上的激動,使人久久不忍離去,欲罷不能。為什么會有如此的效果?除了上面所說的作品的準確性和鮮明性起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品的生動性在起作用。

        書法作品的生動性往往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點畫、結構形象的生動性;作品通篇氣韻的生動性;點畫力感的生動性;通篇墨氣的生動性。

        以上所談書法創作的三性,可以作為我們在創作時追求的目標,也可以作為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壞、高低的三把尺子。我在書法創作中常以此要求自己,也愿以此心得乞正于方家。


        (本文摘自蘇澤立老師 網易博客)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