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vhtpr"><code id="vhtpr"></code></tr>

    <ins id="vhtpr"></ins>
      <output id="vhtpr"><nobr id="vhtpr"></nobr></output><output id="vhtpr"></output>

      <menuitem id="vhtpr"></menuitem>

      <tr id="vhtpr"></tr>
        <tr id="vhtpr"><nobr id="vhtpr"><delect id="vhtpr"></delect></nobr></tr>
        <kbd id="vhtpr"><video id="vhtpr"></video></kbd>
      1.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

        舍得點評七律《春》(九)

        醉月詩苑 2022-08-20 14:13:21

        先說一下今天的序言:

        ?

        寫詩本身,首先是行文。一般的文章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就句子通順,意思表達要清楚,有一定的中心思想。近體詩,同樣有這個的最基本的要求。在這基礎之上,近體詩對文字組合的要求更高級,更嚴格。要押韻、要格律、要對仗、要章法、要煉字……這些高級的要求,其實是需要建立在牢固扎實的文字基礎知識之上的。如果追求了對仗,追求了押韻等等,卻把文字組合的艱澀難懂,詞不達意,連作為普通文章都需要的最基本的要求---通順---都做不到,那就是舍本求末了。很簡單的道理,要想跑的好,要想飛的高,就得先從爬開始。賞析詩詞,第一步要品味的,當然就是通順二字。好現在開始今天的點評。

        ?

        50無忌


        臨風堤柳醉飛煙,幾怕纏綿幾欲欣。脈脈新枝揮綠袖,盈盈清露點紅裙。
        常思歸燕邀淫雨,偶見流川引霽云。但問年年何所似,芳菲入夢又逢君。

        ?

        主題寫《春》,一般的來講,起筆開始描繪春之景色,鋪墊詩意背景,渲染詩意氛圍,是起聯的職責范圍。我們看本律的起句“臨風堤柳醉飛煙”,寫堤柳,無疑就是帶人進入一個美好的環境之中,若是想象來,晨煙凌古韻,“堤柳”綻新枝,當是好的造境構思。但是好的構思要有好的表現手段,最基本的是要以合理為前提。解析一下這起句,“臨風堤柳”的意象,感覺應有“才拂千絲綠,便望滿目清”的景致?!暗塘盹w煙”是擬人,臨風而立,與醉飛煙,略顯不合。初看去,(拋開落韻的問題)起句給人的感覺還是不錯的,有些飄逸的味道。別的都可以先不必細究,但這里一個致命的錯誤卻不可不提---“煙”字沒押韻,這是初級錯誤,不該犯的。作業要求是借韻都不允許,何況跑韻了呢。下句“幾怕纏綿幾欲欣”讀來有些別扭。不管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首先語句就十分不暢。不暢順的根源是,這里出現了語法錯誤,使得句子語意不暢,堆砌有痕。本聯,上句須修整,下句可重寫。

        ?

        “脈脈新枝揮綠袖,盈盈清露點紅裙”。承聯續寫春景,修辭造句上感覺稍弱。這里選用了兩個疊字“脈脈”“盈盈”基本上是擬人化的寫法,構思意圖還是不錯?!熬G袖”“紅裙”對應是挺工整,但是上下句的意思沒有錯落開,流于平淡,是一個層次上的描寫?!熬G袖”可以說是樹的綠意,這好理解,比喻嘛。而“紅裙”則有些語義不明了?;??血?都不合理,如果沒有合理的聯系和脈絡,那就屬于“湊韻”了?!皽愴崱笔窃姴。ㄑ喉嵃私渲唬?,它指所押之韻,與全句的意思沒什么關聯,勉強湊之。凡強湊者,詩句必軟,軟則不穩。其實,回看起聯,上句屬于“落韻”(出韻),下句也屬于“湊韻”了,下句的不順,多也是因為強湊韻所引起的。這頷聯,還是在此韻腳處失誤,看來作業對韻字的限制,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

        到了轉聯,首先看的出作者的結構意識還是不錯的?!俺K細w燕邀淫雨,偶見流川引霽云”,以“常思”“偶見”分領上下兩句,其實就進入了“意”的層次上,結構上是可取的。但是在造境上有些隨手了?!皻w燕”邀“淫雨”干什么?歸燕是季節性回歸,“歸”修飾“燕”,那是返程之燕(不是雨前覓蟲之燕),“淫雨”連綿對其行程有何幫助?這樣看,“歸燕邀淫雨”就不甚合理,而作者卻去“常思”之,意象雜亂了吧?解釋不清的即為強湊之句。再看下句“流川”又為什么引“霽云”?意象之間的聯系要合理,不合理則為亂。其實,從近體詩寫作的角度看,這里的癥結是煉字不足。把名詞留下,將“邀”“引”換一下,也許效果就會忽然變了?!俺K肌薄芭家姟眱蓚€領字的運用,作者只考慮對仗了,卻忽略上下句的聯系主要是靠它們的對應了。推敲了這么半天,也累了,私自酌修一下本聯,也當做休閑一下---“欲邀歸燕聽春雨,直使流川化霽云”。

        ?

        “但問年年何所似,芳菲入夢又逢君”---這是本律的尾聯了。出句,以“但問”為領句,其實是有了轉折的味道,用在這里語調略嫌硬了些?!昂嗡啤比齻€虛字聯用,是遣詞過于隨意了。對句,本句語意還不錯,但在造句上也弱了些。

        ?

        現簡單談一下對近體詩尾聯寫法的觀點陳述:尾斂,往往是壓軸之句,所以尾聯是需要有分量的。它既要扣合前面所描述的情景,對前三聯做為總結而有所收束,又要對詩意的余音有所發散。套用一句古人的話說“合處要風回氣聚,淵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須言有盡而意無窮”。怎么理解呢?我想啊,這尾聯的具體寫法是解釋不清的,因為沒固定的套路可言。但首先要做到一點,就是不能與前面的描寫相隔太遠。所敘所言,前面要有跡可尋。

        ?

        51白烏鴉  初春


        季風摧落葉紛紛,劃破寒塘一片云。豎子流連霸陵路,奴家空剩石榴裙。
        欲將新柳連根拔,付卻陳詩任火焚。休怪南山梅謝早,桃花未綻怎逢君。

        ?

        季風摧落葉紛紛,劃破寒塘一片云。

        ?

        俗話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如果我要問為什么會這樣,稚齡小童都會笑我:“落葉是秋天的象征??!”對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那么落葉紛紛呢?作為寫詩,作為詩詞寫作里景色鋪墊,“落葉紛紛”毫無疑問就是典型的秋天的意象,更何況前面再加上一個“季風摧落”,這無疑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秋風掃落葉”。詩言志,寫詩其實是在寫意,而不是寫實。意象的象征意義是我們要關注的,與詩意無關的意象的個體差異,是可以被我們忽略的。為了詩意的凝練,它也是必須被忽略的。冬春交替之季也會有風,而且常常是疾風。經過一冬,樹上偶爾也會有些落葉飄落下來,但那畢竟不是代表春意的主象。哪怕是料峭的初春,其主要意象也不可以用“落葉紛紛”來表述的,即使你眼前真的是落葉很多。所以對于本律的起句(以及對句),我的結論是,偏題。

        ?

        關于下句的“劃破寒塘一片云”,則屬于過度夸張。所言過度者,超出常理而不合理之意也。劃破這個動詞是有主語的,它的主語是什么?前面只有兩個可選,1,落葉,不可能,落葉再猛也劃不破云。2,季風,云為風所動,合情合理。但這個“劃”字過于生硬,它是不適合用來形容風的。即使用比喻、夸張、比擬的修辭來解釋也是不合適的。其實,從上下句聯系起來看,“劃破”的主語應該定位在“落葉”上,這可以看做是一個遞進的句式??赡茏髡哌€有一層考慮,這里有個“寒塘”的意象啊,云乃塘水倒影,風吹落葉而落水,不就是“劃破”了嗎?我的結論是,這也不行。葉落水必然附著于水,更不可能“劃破”水,包括水中倒影。影會零碎,但不會有“劃”痕。

        ?

        上下句句意相通,同屬偏題,不切合《春》之主題。

        ?

        豎子流連霸陵路,奴家空剩石榴裙。

        ?

        不管起聯是否切題,至少表現出了一種氣勢,或者稱為韻味。這頷聯的上句“豎子流連霸陵路”從詩感上來說,是契合承接了這種韻味的??吹竭@里不由的想起王漁洋一句詩“魚龍夜偃三巴路,蛇鳥秋懸八陣圖”。直觀感覺上,從頷聯上句來看更貼合這樣的韻味。尤其欣賞這種“承”的契合度,很難得。為理解詩意,這里對幾個名詞注釋一下,“豎子”,一為奴仆之義(例: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二為小子之義(對人的蔑稱,例:1,豎子幾敗吾事。2,豎子不足與謀。)?!鞍粤辍保ㄥ绷辏?,漢文帝陵寢。如果作者在這里用“豎子”可視為謙稱(自稱)也是不錯的選擇,若這里用“豎子”為謙稱,其實反而沒有了其字本身的貶義。引用“霸陵”可以暫時視做意懷古韻。分析到這,對上句的韻味感覺仍是非常好。然而,非??上?,看到下句,令人大跌眼鏡。這里的主角竟然是“奴家”?!芭铱帐J袢埂?,詩意流轉到此,忽然就塌軟了下來。這句寫的非常意外?!翱帐J袢埂笔鞘裁匆馑寄??怨嘆?悲憐?從下句而反推上句,忽然就知道了引入“霸陵路”的用意,也知道了“豎子”其實使用的就是原義。你小子燈紅酒綠的在外面流連忘返,而奴家我卻家徒四壁的守在這里吃糠咽菜,呵呵,原來此聯是在做“怨婦”之嘆。我謂之可惜,概出之立意的角度上了。

        ?

        欲將新柳連根拔,付卻陳詩任火焚。

        ?

        這聯不用多看,字句描寫也不用多推敲,章法、造句、對仗、押韻等等都不須多看。因為這聯只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寫這位“奴家”在發火。拔樹焚詩的,火氣足夠大。

        ?

        休怪南山梅謝早,桃花未綻怎逢君。

        ?

        尾聯,單就尾聯本身來看,還是很不錯的。上下句自然過度,寫作筆法純熟老練。不想做具體的詩作寫法分析了,只是想在這里尋找一下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的“春”的影子,哪怕題目所標注的“初春”,我失望了,一點都沒看到。雖然這里有個“桃花”的意象,但只是很牽強的被借來表達作者描述故事情節的一部分,其微弱的程度不足以扣上春的主題。就全詩的立意來看,偏于流俗。就詩的結構來看,松散塌軟。就詩的格調風味來看,混雜不清。雖然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底不錯,但本作品就題目要求而言,尚有差距。


        52易水寒

        ?

        檐角呢喃今又聞,春山信步賞繽紛。千絲碧柳隨風擺,幾樹桃花接日昕。
        鍬鏟翻飛揮汗密,垂髫上下逐鳶勤。滿懷愜意多希望,何懼不時生雨云。

        ?

        檐角呢喃今又聞,春山信步賞繽紛

        ?

        “檐角呢喃今又聞”,開篇起的挺好?!伴芙悄剜弊匀皇情芟碌难嗾Z了,“今又聞”是說明這燕窩是剛落成的,欣聞燕語呢喃處,自是春光正當時哦。下句“春山信步賞繽紛”這句也不錯,“春山”,自然就是春日山中了。春日山中信步,一路春色繽紛??梢院鋈话l現一個問題,上下句的場景是不是拉開的太大了?才在檐下聽燕語,何時移步到春山呢?因為“聞”和“步”的主角都是一個,這樣,上下句必然應該有一個過度或聯系,或者在時序上錯開,或者讓場景統一起來。如果上句寫上句的,下句寫下句的,那么詩意的背景鋪墊必然零散。零亂的伴奏之下,能演奏出優美的主旋律嗎?這樣的景致上的協調性,在寫作時常常被忽略,是因為沒有謀篇意識。

        ?

        千絲碧柳隨風擺,幾樹桃花接日昕。

        ?

        “碧柳擺”,“桃花(艷)”,頷聯承接的是春日景色的鋪墊。也承接了起聯下句的意象,信步而來,所見所聞。上句可以,下句可酌?!皫讟涮一ń尤贞俊?,這個“昕”就是明亮的意思,桃花昕就是桃花亮,桃花亮就是桃花艷?!瓣俊庇糜诖?,也無不可,但是“接日”二字寫的有添足之嫌?!瓣俊北旧砭秃小叭铡钡奶N意,本來也含有日出之義,何必前面再綴以日呢?所以,這個韻字“昕”切合不算自然,“接日昕”令人生疑,可酌,莫因湊韻而吟詩。

        ?

        鍬鏟翻飛揮汗密,垂髫上下逐鳶勤。

        ?

        這聯啊,寫的過于零亂了。與前面的景致狀態也相差的過遠了。試想啊,從起聯開始,1,檐下聽燕語是個狀態,是靜;2,信步春山游是個狀態,是動;3,揮汗翻鍬鏟又是個狀態,是大動。這幾樣都同時擠在你的詩里,會是什么情形呢?混亂。沒有謀篇,布局必亂。各自為政,想一句是一句,寫這句的時候不管其他句,景色鋪墊無序,詩脈寸斷,詩則不成其詩了?!按棍亍笔侵竷和囊馑??!傍S”(yuān)是指老鷹,下句是說兒童到處攆老鷹?從起句到轉聯的上句,行為的主語都是一個,都是第一人稱的描述角度,在轉聯的下句,忽然又以第三人稱的說法,去寫兒童抓老鷹。其實,這已經不是什么謀篇不謀篇的問題了,而是真的在隨意的去寫了,為了什么而寫,為了合律和對仗吧?

        ?

        滿懷愜意多希望,何懼不時生雨云。

        ?

        “滿懷愜意多希望”,希望什么呢?這里的多是多么的多,還是很多的多?“何懼不時生雨云”……。還記得我在今天開講前的序言嗎?任何行文,流暢達意是第一位的。


        53天涯孤客


        蕭蕭煙雨草氤氳,淡淡清風處處欣??|縷花香偷入袖,聲聲燕語漫穿云。
        邀梅借得春千樹,把酒吟來韻幾分。不管天涯何處醉,且沽村釀醉東君。

        ?

        這篇律看到的時候,我隨意的一氣讀了下來,我身邊一位朋友聽到了,說,這個聽著還不錯,挺順的。我不由的又讀了一遍,是的,我感覺也挺順。那這篇律詩到底順在哪呢?我發現,是前兩聯使用了大量的疊字,而且貼合的還比較自然。呵,讀起來,口感自然好些。后兩聯語句上也比較通順,詩之流暢的韻味自然就流露了出來。在今晚點評開始時,我就強調了一個觀點,詩,首先要順暢!這篇律也確實起到了這個效果。但近體詩不是山歌,也不是鄉村俚調,僅僅讀著順是遠遠不夠的。工典、含蓄、精練、旋律、蘊籍等都是近體詩需要表現出來的美感要素,所以,詩之欣賞,就是要發現這些美,詩之批評,就是要補足這些美。

        ?

        下面依然按聯為序,層層賞析:

        ?

        蕭蕭煙雨草氤氳,淡淡清風處處欣。

        ?

        上下句皆用疊字為領字,這兩個疊字一平一仄的交替,使詩的開篇便具有了旋律感?!笆捠挕薄暗?,起的平和隨意,形成了口感上音律的優勢。所描述的景致又很清新淡雅,比較得體?!盁熡瓴蓦硽琛?,“氤氳”是一種彌漫態,形容煙云,形容霧氣,與雨之意象的連用,又構成了濕潤之象。領字“蕭蕭”其實是種冷清蕭瑟的形容詞,但用在這里,可以轉化為野靜,自然貌的意象。這就不多看了,我要關注的是句字的貼切度,以及句與句之間的自然協調。上句“煙雨”貌,下句“清風”象,似乎并不協調下句的“淡淡清風”與“處處欣”在氣氛渲染上也不一致的?!暗迸c“清”又屬于重復修飾。追究的比較細致了呵,精致工典是要求,呵呵,沒辦法,近體詩講究的就是“推敲”。

        ?

        縷縷花香偷入袖,聲聲燕語漫穿云。

        ?

        雖然讀起來蠻順口,但更要注重的是詩意的貼切。疊字使用其實是要慎重的,不在于使用的多少,而在于使用的是否恰當。疊的多了也不怕,但是要疊出層次來,疊出變化來。疊若為領字,其實帶動的是整句的調子。從造句的角度看,連續疊字來領句,會產生一種單調感,漂浮感,使得詩意偏于輕浮而不穩。所以,我曾建議,疊可以用在一聯而不可多用,甚至我曾建議“疊字”與“重出字”都盡量不同用,其目的也是追求一種變化。近體詩的體裁決定了字數句數的固定形式,那么變化的體現,就要靠句式的錯落,和詩意的回旋來完成了。在此對疊字的使用多說幾句,也是因本律疊字用的比較多而起。頷聯這里寫的還是比較輕松而巧妙的?!巴等胄洹笔欠N妙喻,“漫穿云”是種舒展,用的都比較好,這聯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描述--“鳥語花香”。

        ?

        邀梅借得春千樹,把酒吟來韻幾分。

        ?

        “邀梅”是在取意,把酒“是種盡意,“春千樹”是實物是具象卻在虛寫,“韻幾分”是虛的是抽象卻是實感。本聯意象的選取還是不錯的,煉字上有些隨手了?!敖璧谩笔侨?,吟來也是一種“得”,二者在意思上不免有些雷同,這樣使得上下句的描寫平行化了。如果能變換其中的一種,有來有去,或者有聚有散,或者其他錯落開一些的寫法,或許會使得頸聯顯得更精神一些,也免于詩意的輕浮表現。還注意到詩在這的一個轉了,這個轉就是在前面景色鋪墊的基礎上,將詩意提升到“意”的層面上來,前面對句子的分析,也是對“意”的一種理解。本聯寫作上還是比較巧的,也比較自然,但不算很精細。

        ?

        不管天涯何處醉,且沽村釀醉東君。

        ?

        尾聯跟著轉聯就勢而鋪,進行了一種詩意的發散性描寫,并及時的從抽象的層面扣回了現實,“且沽村釀”實際上就是把全篇的詩意的進行一收束,收束的同時又透出余味,結的還是很有味道的?!安还堋睂懙南又卑滓采擦诵?,似可再酌。

        ?

        由于俺這些詩評皆是拾閑而做,或詳細或疏散,不可能一一每篇都能點評到位,所以疏漏難免。但請相信俺對每一篇作品都是認真閱讀的,都是盡可能的保持客觀性,呵呵。時間的關系,今天就先賞析到這里,謝謝各位!

        ?

        續評-----

        ?

        54大海
        溪山閣外一天云,半入瑤臺碧玉裙。流水已隨紅葉故,落花空憶篆爐焚。
        新成綠蟻愁無醉,早熟黃鶯恨未勤。去日堂堂春幾度,誰教明月不思君.

        ?

        溪山閣外一天云,半入瑤臺碧玉裙.

        ?

        推敲詩句,與作者商榷。起句的“溪山閣外”,乃設景鋪境,還比較自然。個人感覺“一天云”在這里的形容不很好?!耙惶臁?,相當于滿天,如果滿天皆云是什么景象?陰天了,呵呵。況且“一天”也比較刻板,如果用動詞或形容詞來修飾這云,也許會更靈動些?;蛘?,把“天”換一下,因為天字太大了,不利于靈活使用??聪戮洹鞍肴氍幣_碧玉裙”,就可以品味出,上下句的“一”和“半”的關系了。就靈動性而言,有“一”就別要“半”,取這“半”字就不要在前面寫上“一”。就下句而言,感覺寫的過于“實”了?!艾幣_-碧玉-裙”,實字嫌多了,一般而言,實字過多的情況下,雖然可以讓語句凝煉,渾厚穩健,但是很容易流于板滯沉悶,往往使人費解。這里,建議將“碧玉”換了成形動等其他虛字詞,因為它雖起修飾作用,但畢竟是很實的詞。本聯,與春之主題貼合不緊。

        ?

        流水已隨紅葉故,落花空憶篆爐焚。

        ?

        頷聯入境,落花流水,呵呵?!白瓲t”之義我尚未吃透,“香篆爐”?曾有詩云“瞻天只有丹心在,香篆爐熏達九垓”。其實,這聯里的“篆爐”本身是什么東東不重要,重要的是“空憶”的這種狀態,一故一焚,流露的是詩意的情調和所渲染的情緒氛圍。本聯雖然看是寫景致,其實是在寫意,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一聲嘆息”。在這里用了一些修辭的手法,比擬,隱喻,借代等,言之不可言之事,借外象以書己義。作為承聯,感覺本聯與起聯的承接并不順暢,起承兩聯之間缺乏一種關聯,詩脈在此為之一澀。上一聯的主角是“云”,而這里的借的意象是流水落花。這一聯本身意象的選取也頗感雜亂,流水、紅葉、落花、篆爐……它們之間的組合過于隨意了而沒有形成一種詩意上的“序”?!傲魉央S紅葉故”---“流水……故”這樣的形容很不自然,流水可盡、可枯、可斷、可逝……但不可故的。情理上,只能紅葉隨流水,流水如何追紅葉?千萬不要把這說成是一種詩意的藝術表現手法,夸張想象比喻,是要以合理為前提的,情理之中是必須的,也是意料之外的基礎所在。下句“落花空憶篆爐焚”也是同樣的有悖常識。既然是“憶”,那么必然是先有“焚”才能有“憶”,“焚”后的“落花”還能稱之為“落花”嗎?本聯,因為“紅葉”意象的影響,以及悲涼情調的渲染,依然沒有貼切作業的主題---春

        ?

        新成綠蟻愁無醉,早熟黃鶯恨未勤

        ?

        頸聯,也叫轉聯,而我更喜歡稱他為轉聯。因為這個位置在詩體中很重要,說句不很恰當的比喻——這里相當于“黃金分割法”中的分割點。我們看這篇律詩的轉聯,轉了沒有,按常理,有“醉”有“恨”都屬于“意”的層面上的意思,在詩的章法上是可以算做“轉”的層面之象了。但是,我仍然判定這一聯其實沒有章法上的“轉”,這一聯其實屬于一個散字。怎么說呢,也就是說,前面的起承兩聯和這一聯沒什么大的關聯,細品味一下,這不是轉,而是另一個“起”。前面點評時,我曾試著將詩意散亂的詩作切割成兩首可獨立成篇的詩,這篇律,是同樣的情形。為證實我的感覺,將之分一下試試:

        ?

        (一)
        溪山閣外一天云,半入瑤臺碧玉裙。
        流水已隨紅葉故,落花空憶篆爐焚。
        (二)
        新成綠蟻愁無醉,早熟黃鶯恨未勤。
        去日堂堂春幾度,誰教明月不思君。

        ?

        看到了吧?這完全可以分成兩個互不牽扯,而獨立成篇的絕句。我們可以注意一下承聯下句里的“空憶”二字,這兩字其實就已經有了“結”的味道了。因為在此“空憶”之感之后,其實詩的味道已經用盡了,再寫什么都屬于添足了。所以,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貼切性,會直接影響到整體布局的效果的。平素所說的謀篇和煉字造句,其實是不可分的。詩作可以被一刀兩斷,說明了什么?說明在律詩的寫作中,沒有很好的謀篇布局。沒有整體觀,就必然把詩寫的分了家了。我一貫強調結構是詩詞創作的第一要素,賞析詩詞作品,首先看重的也是謀篇。結構不穩,徑自在這推敲詞句就失去了意義。

        本律的結聯還是比較典型的結句,說明了作者的筆力還是很嫻熟的。整體看,主題的表現比較弱,結構不穩是主要的,造句湊痕明顯,煉字略有不足,本律可再斟酌推敲。


        55憶秋詞


        城中未省春光好,檻外無將秀色分。覓徑拾階鐘鼓近,鳴禽甫動渺然聞。
        遙觀鐵耒仍耕綠,暗嗅山僧應煮芹。莫問余心牽念否,擷桃花潤染詩文。

        ?

        [對仗小議] 先閑聊幾句對仗的問題。近體詩寫作之特點,重在對偶,妙在虛實。原則上頷、頸二聯是必須對仗的。,而首尾二聯則不要求對仗。中間對仗可以夠成精致典雅之工穩,形成文體的骨架,首尾不求對仗,則可體現虛實變化之靈動。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文法過于單調而顯得枯燥。這是近體詩一般的形式要求,但近體詩也不是刻板僵化的,也是允許有變通的。在對仗上,就可以有些變化。比如,僅頸聯相對仗的,是“蜂腰格”,首聯對仗而頷聯不對仗的叫“偷春格”等等。而前三聯皆對仗只是尾聯不對的,也是時有所見的,下面要賞析的這篇律,就是這樣在對仗上變體的近體詩。

        ?

        城中未省春光好,檻外無將秀色分。

        ?

        觀看本律的起聯,是采用了對仗的方式而寫作的。我認為,形式是為主題服務的,采取什么樣的表現方式,要根據主題以及所構思的特點而決定的。對仗,則表現出工穩的特點。起聯便對仗,對于理趣詩、豪放詩以及莊謹一些主題格調的寫作比較適合。但對于寫情描景之作,尤其寫《春》這樣題材的作品,對仗的工穩性會對詩意的靈動性有所制約。觀看本聯,其實就感覺到了這點。這里注意到二個關聯詞“未省”和“無將”?!拔词 笔菦]有領略到的意思,“省”在這里只是感覺的意思?!盁o將”本是一個成詞(謀逆之義),但作者在這里其實是沒用這個成詞的含義,而是引申了一下。個人感覺,這兩個關聯詞在詩句中的作用,只是體現了文典之表現,其實完全沒必要這么寫,有為了對仗或者為了表現“典藏性”而強湊的嫌疑。結合全篇,揣測起聯本意是應該----城里品味不到什么春光,還是到野外去尋覓一下春色吧。但從寫作表現上看,有些生澀。上下句字義顯得雷同了。下句“檻外”本義只是門外的意思,引申到“野外”(俺給引申的,否則隔的太狠了)這個意思上,有點遠了。依轉折詞的關聯性質,有此“未省”的意思,下面就須要承接,上聯有否定,下聯要承接。而不應該寫成并列關系。這樣用詞,就是不作對仗句,也要有流水意?!拔词 焙汀盁o將”形不成這種流水的關系。

        ?

        本聯鋪陳,形成分敘,有欠流暢。七律的起聯,還是自然平穩點為好。建議起聯采用流水對比較合適,并注意對仗的工整。


        覓徑拾階鐘鼓近,鳴禽甫動渺然聞。

        ?

        起聯求對,而頷聯未對??梢钥闯鲞@是作者有意采用的對仗形式——偷春格。是想在格式上也暗合題意吧,呵,可謂用心。對于這一聯,描寫上有些不夠簡練,煉字顯得不足?!耙拸健薄笆半A”二個意象取其一便可,詩語上不需要如此細致的“重復”刻畫?!傍Q”“甫動”的搭配也嫌贅筆了。關于煉字的問題,我在前幾天賞析作品時說過一個個人觀點:一句之中不要使用三個(包括三個)以上的動詞(動作),動多必亂,這樣的語病謂之“多動癥”。本聯上下句的銜接不夠自然,意上有些隔了?!懊烊宦劇边@樣的寫法也很不妥,這里用不上“渺然”來形容的,此情此景,其實就是若有若無的“隱然”的意思?!案印痹谶@里尤其別扭。還有個問題,就是關于“鐘鼓”的。呼應下句的“聞”字,這里的“鐘鼓近”應該是指鐘鼓之聲了吧?結合下面“山僧”的意象,這里應該是接近寺院了吧?那到底是鐘聲還是鼓聲呢?人常說的是“晨鐘暮鼓”,指的是早晨撞鐘,暮時擊鼓,而不會每天鐘鼓齊鳴的。此詞可酌。

        ?

        遙觀鐵耒仍耕綠,暗嗅山僧應煮芹。

        ?

        詩寫到這里,就有點強行湊景了。說作者這里是在“湊景”,因為這樣描寫的可疑之處很多。前面有“鐘鼓”的意象描寫,就是說明了時辰,那么此時是耕作的時候嗎?既然是“遙觀”你分辨得出耕作者使用的是“耒”還是其他工具嗎?前面又寫了“覓徑拾階”“鳴禽……渺然聞”,本聯還有“山僧”,結合起來看,想象得出是山中、野徑、林密的景象,那你身在其中能“遙觀”多遠???不過,看這句“暗嗅山僧應煮芹”寫的卻是很有趣的,呵呵。

        ?

        莫問余心牽念否,擷桃花潤染詩文。

        ?

        前面三聯實際上是描述了一個出來踏青的過程,城里嫌悶,踏青野玩,描繪景致。描述的有點凌亂,但畢竟是理出了一條線索。無所謂起承轉合,只是將過程一路寫到了第三聯。到這里應該是結最后一聯了,作者在此忽生感嘆句“莫問余心牽念否”---不要問我是否在掛念著。這句好象來的有點突兀了?!盃磕睢笔裁茨??為什么“牽念”呢?前面游玩的正開心呢,還在暗嗅煮芹的味道呢,此時此刻,有何牽念可言?嗅到煮菜的味道,餓了?最后一句屬于湊字了,接引無由。

        綜合全篇,立意上比較貼題,扣合春的景象,描寫城外踏青之旅。有游記的影子。對仗采用偷春格,暗合春之主題,選材用心。詩之結構不穩,結的突兀,影響全篇構架。遣詞造句方面,有堆砌的痕跡,失之流暢。造境略有失之和諧,煉字尚嫌草率。


        56嘯天


        東風無信誤飛燕,二月江南斷錦文。昨夜霏林折幾處,今晨霜草倒千軍。
        兒童難目紙鳶影,老叟還皮棉襖紋。連夜雨疏添亂絮,何時入夢枕橫汾。

        ?

        東風無信誤飛燕,二月江南斷錦文。

        ?

        沒有東風吹來的訊息,春未到,燕未歸,一個“誤”字,代表了對春的期盼。這樣起的構思比較獨特,還不錯。下句的“錦文”,可能是指“錦書”而言(為湊韻而為文),意取易安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之句。但這里有個小失誤。注意一下,可以捎信的是大雁的“雁”而不是燕子的“燕”。按近體詩的章法來說,從題意的反面來引出主題,這樣的開篇起句,屬于“反起法”。作業題目是春,本律起聯開篇如是寫,可以視為反起。蕭瑟悲涼,悲涼中含著祈盼。

        ?

        昨夜霏林折幾處,今晨霜草倒千軍

        ?

        承聯還是這個背景氣氛,但卻加重了筆調。今晨起來看到“霜草”倒了一片,可想而知,昨夜肯定大風吹過,而且是寒風?!蚌帧钡囊庀笥行┎幻?,“霜草”其詞是指衰草而言的。這樣描寫,把這個景象描寫的很生猛,但夸張的稍嫌過了些,也有些直白,呵呵。

        ?

        兒童難目紙鳶影,老叟還皮棉襖紋。

        ?

        這一聯還是在描寫春未到時冬天的景觀。孩子們想去玩風箏也玩不成,老人為了抵御風寒,還穿著大皮襖呢?!凹堷S影”是春天的游玩景觀,作者在這里用的還是一種對比,以孩子的角度來襯托出對春的愿景。

        ?

        從起聯到三聯,皆是描寫“北風卷地百草折”的景象,描寫時借用一些象征春天的“意象”,來暗喻一種內在的希望,是對春天到來的強烈的希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從景物到人物,沒有感言,沒有直接寫題目,卻用這種強烈的反差來表現希望中的春的意象,構思很有新意,呵呵,賞。不足之處有幾點,1,遣詞造句不夠精練,用語比較直白,造境略嫌生硬。2,對背景氣氛的描寫,最好在情調上能協調起來,起聯是“思念”之意,次聯是寫“冷酷”的強度,三聯是老幼貓冬。顯得零散了些,最好能協調起來。3,造句上,句式很別扭,容易形成歧義,“老叟還皮棉襖紋”怎么斷句都難受,是吧?

        ?

        連夜雨疏添亂絮,何時入夢枕橫汾。

        ?

        看到尾聯,令我頗感意外的是,上面描寫的背景氛圍一點都不改變,作者是決定將陰寒意象進行到底了。其實,前面幾聯的描寫,在構思上,我都覺得可以。但是這一聯,還是能夠提升一下為好。哪怕在最后一句,引入一個春的意象進來,哪怕讓它在夢里實現,都可以變成一個點睛之筆?!昂螘r入夢枕橫汾”寫的太朦朧了,是讓什么入夢???希望不要做猜謎式的含蓄表述,而是該亮的時候就要亮起來,該亮的地方就要亮起來。賞讀時,可以把大部分的背景描寫看做是著意的設計,但是不能都是背景,不能都做襯托,要有點睛。個人看來,有些可惜了。因為這一點的差別,判定為脫題。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z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