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武漢耳科年會
上海九院風采集錦
2017年5月12日,2017年全國耳科年會在武漢召開,中外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分享探討學科最新進展。
在首日的大會專題報告中,上海九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帶頭人吳皓教授結合手術視頻和病例,從顱底外科的多學科合作模式優勢說開去,談及了雙鏡聯合術式、與頜面外科聯合開展面神經術后功能重建及顳骨關節切除后功能重建等。報告內容精彩紛呈,博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吳皓教授發言
在聽力學專場匯報中,上海九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聽力中心主任黃治物教授從臨床發病情況、社會生活質量改變等角度分析了老年性聾的早期發現及干預的必要性和準確性。并強調除了純音測聽之外言語測聽(必要時噪音下言語測聽)對早期診斷的重要意義。同時社會的輔助干預配合自身思維的改變既自我干預對聽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很大幫助。
黃治物教授發言
黃美萍醫生在大會發言環節上臺發表演講,題為“不同腫瘤部位對聽神經瘤患者聽力及前庭功能的影響”,得到主持人的肯定。
黃美萍醫生發言
在耳科培訓、影像護理專場中,我院護理部大顯身手,趙薇護士長擔任專題演講環節主持,并在大會發言環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提出對突發性耳聾患者加強早期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促進患者身體健康,進而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同時提高突發性耳聾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趙薇護士長發言
5月13日一早7:30,一會場就座無虛席。此次晨教項目由吳皓教授主持,為與會者系統地介紹了面神經解剖、損傷機制、面神經瘤及面神經麻痹的處理方法與經驗。
我院張治華主任首先給與會者帶來“面神經的解剖與損傷機制”的精彩報告,報告中詳細的描述了面神經的解剖結構、血供、功能及損傷修復機制,為臨床中最大程度的保護面神經功能、降低面癱后遺癥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張治華主任發言
面神經瘤發病率較低,臨床表現多樣,主要以緩慢或突發性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為主,臨床上極易誤診,多數面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而對于面神經功能正?;虼嬖诓煌耆嫔窠浡楸缘幕颊?,手術時機的選擇存在爭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汪照炎主任做“面神經腫瘤的處理” 的精彩報告,為大家分享了在面神經瘤診治方面的經驗。
汪照炎主任發言
最后由我院王煒教授做“周圍性面癱的整復策略上海九院經驗” 的精彩報告,報告中列舉了上海九院既往在面神經損傷修復中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果,秉承多學科合作,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標準化、序列化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康復訓練相結合的治療理念,提出希望隨著醫學、生物學、工程學等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和對面神經再生機制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在面神經缺損修復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王煒教授發言
在第二天的聽覺植入專題會場,李蘊主任發表了題為“超早期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的探索”的演講;張治華主任分享了“唯一聽力耳前庭神經鞘膜瘤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同側,對側,雙側?”李蘊主任同時客座衛星會,討論了“影響人工耳蝸術后效果的主要因素”。與會者聽得欲罷不能。
李蘊主任發言
在側顱底手術專場,我院汪照炎主任演講的主題為“迷路后進路在側顱底手術中的應用”,并和在場嘉賓進行了熱烈討論。下午的大會發言環節,柴永川醫生和楊潔醫生分別進行演講,題為“內聽道橋小腦角非聽神經瘤病變的臨床分析”和“非保聽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中同期骨橋植入效果分析”。
柴永川醫生發言
楊潔醫生發言
在耳科基礎專題專場中,我院楊濤教授討論了“GJB2基因p.V37i突變小鼠的致聾機制研究”,為在場與會者展示了更新穎的思路。
5月12日晚,由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耳科學組和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耳科組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愛耳杯”青年知識競賽召開。在本次競賽中,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汪照炎主任作為隊長帶領華東隊上陣應戰。
經過激烈的角逐,由汪照炎主任率領的華東隊榮獲比賽季軍,同時通過現場和微信投票選舉,汪主任個人獲得了“最佳答題手獎”。
5月13日下午1:30,側顱底手術演示在C會場準時召開。吳皓教授簡短介紹本場手術內容——側顱底解剖演示——拉開了手術專場的序幕。
臺上,我院汪照炎主任現場演示“迷路進路及耳囊進路”。手術首先將乳突輪廓化及乙狀竇輪廓化,顯露砧骨短腳,暴露面神經垂直段,迷路切除,頸靜脈球、內淋巴囊、前庭導水管及耳蝸導水管顯露,270°開放內聽道,顯露內聽道四根神經。切除外耳道后壁、面神經形成骨橋等步驟的耳囊進路手術解剖演示。演示中熱烈討論了乙狀竇、頸靜脈球、巖上竇等血管出血的處理以及側顱底各種進路的手術適應征。并由吳皓教授現場點評。
汪照炎主任正在現場解剖演示
現場解剖
除了大會發言,我院有多名醫生護士的研究課題被選為壁報展示,共同參與最后的優秀壁報評選。
吳聰博士壁報展示
盛海斌醫生壁報展示
至此,2017年武漢耳科年會進入閉幕階段。正常會議持續兩天,在這兩天中,我院醫護團體準備充分,為與會者帶去了最新的臨床、護理及基礎醫學信息,并和在場聽眾,主持人保持互動,進行頭腦風暴,旨在抓住這次機會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精進自身的技術水平以此為推動全國耳科學的進步出一份力。
攝影:談曉雯
組稿:談曉雯
(本文轉自“人工耳蝸資訊”微信公眾號)
力聲特人工耳蝸
微信ID:lishengte
歡迎轉發分享給您身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