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城市的增長在唯GDP外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和角度。雄安新區的出現也將“城市群”、“未來城市”炒到了風口浪尖,諸多城市政府選擇與咨詢公司合作,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和趨勢。
?
在本次達沃斯論壇上,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周園女士接受了慎思行的采訪,她對于城市咨詢、城市群提出的獨到見解對理解中國城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大時代下如何“破題”都帶來了很多啟迪。
達沃斯對話嘉賓
周園?
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城市化和地產課題全球領導人
給城市做咨詢到底做什么:
從內而外,抓住靈魂
慎思行:一般看來咨詢公司關注的更多的似乎是企業類的話題,比如企業怎么增長,如何獲取利潤,我看您做的主題好像跟企業的相關度不是很高,而是更多聚焦城市層面。那如果給一個城市做咨詢,最主要的是在做什么,解決什么問題呢?
周園:其實給城市做項目和給企業做項目,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
?
相同的地方是,其實做戰略就是解決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的問題,城市和企業需要共同考慮的就是競爭環境怎么樣,獨特的優勢在哪里,如何能有一個差異化的定位和核心競爭力,以及如何去落地,如何去實施的問題,這些典型的戰略問題和企業咨詢是很類似的。其實咨詢公司的看家本事就是解決最高端的頂層設計的問題,我們考慮的因素,包括競合關系,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的局限,是我們給很多企業做項目也會考慮的——企業面臨怎樣的競爭,身處怎樣的發展環境,擁有怎樣的性格;這些在做城市咨詢的時候,就變成空間的動態關系是怎樣的,區域的宏觀大勢如何,城市的靈魂在哪里。如果說看企業看的是文化,看一個城市看的就是她的靈魂。
?
那么談到不相似的地方;首先,企業是具體而微的。無論多大的企業,它的人員規模還是相當有限的,相對來說關注點還是比較聚焦;但是一個城市是非常復雜的。企業可以只在利潤上進行考慮,但是一個城市考慮的因素一定更多。對于一個企業,我們可以只關注它如何快速的增長,但如果一個城市只看這一點就變成唯GDP論。城市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企業。企業里面更多關注的是我們的員工,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媒體,我們的投資者等等;但是城市里面包括在這里生活工作的所有人,這其中的利益沖突相當復雜。而且當你在考慮效益的時候,一定是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短期效益、長期效益綜合考慮的。
?
另外一個不同點是,企業的數據還是比較可靠,比較好掌控的,因為企業的數據來自內部。在中國做城市,一手的數據比較少,二手數據的可信度比較低。做項目的顧問一定要到一線去,自己扎下去,去做一手的數據。因為城市與企業相比能夠收集上來、現成的數據比較少,如果你沒有到現場去看,沒有去做企業采訪,沒有到工廠里面去看,沒有跟當地的居民去訪談,其實很多數據很可能是假的,注水的或者是有導向性的。這也是城市項目與企業項目的不同,因為數據的不可得性,對深入調查的要求更高。
?
還有一點是,就是做城市戰略和做企業戰略,就像是一個大心跟一個小心相比。我經常跟我們的團隊說,你應該到現場去看,感覺這城市的前世今生,感覺到它的靈魂在哪里,要感覺到這里的人是什么樣的人,他們的幸福在哪里,痛苦在哪里,限制在哪里。我們給企業做戰略則會更理性一點,但是給城市做戰略的時候你應該有一顆同理心,去感受這個地方的人,不管是弱勢的還是強勢的,是主流的還是不主流的。因為城市應該是包容的,所以你需要更強烈地感受到人們多方面的需求。還有就是說做城市戰略很大程度上是有諸多限制的。因為城市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你需要考慮如何做一個優先排序,如何照顧到各方面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做城市戰略更需要情懷,真的要有報國報民的胸懷去做城市,才能有非常好的靈感。企業當然也會有報國報民的考慮,但是相對會更加的具體而微。
慎思行:城市戰略的主題和今年達沃斯的主題是很相符的,所謂包容性增長。除了增長之外,你要考慮其他的很多事情。
周園:是的,你不能只考慮讓少數的企業引領。少數企業引領的方法在做企業項目的時候絕對沒問題,成王敗寇。但是你在做城市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讓大多數的人參與增長,而且不僅僅是短期增長,是中長期的增長,是如何為未來的增長打下基石。盡管我們每屆政府是三到五年,對短期會很關注,但是我們不能只著眼短期。
?
一個企業的規劃一般是三到五年,頂多十年,而一個城市的規劃基本上是二十年、三十年,你不可能每過五年做一次重新的規劃。所以我們的責任感和擔當心理要非常強,如果項目做砸了,就毀了城市未來三十年五十年的發展,但是如果有所成就,也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城市,成就了十幾萬人、幾百萬人的生活。所以企業和城市的格局差異還是很大的,這也是我這么多年從事這一行業很有激情的主要原因。
慎思行:我感覺城市戰略好像在研究方法上,跟企業就不太一樣,可能更強調進入度,需要去感覺才能抓住城市魂。我在想這樣會不會把這個項目時間周期拉得比較長,投入的資源就會比較大?
周園:在理想情況下,你可以無限制地做下去,因為你要去研究一個城市,可研究的實在是太多了,一個城市幾萬平方公里,有太多不同的企業和人。但現實情況下,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投入是有限的,絕大多數情況你會有明顯的時間限制,尤其對于咨詢公司,我們不可能無限投入。所以最關鍵的一點,這也是城市戰略和企業戰略有別的一點,就是你對優先級的判斷。
?
你需要在快速的進入城市之后快速抓到它的關鍵破題點。因為一個城市永遠是“百廢待興”,我們看城市永遠充滿無數問題,但是你沒有無限的資源投入去解決所有的問題,就算你有無限資源你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有些問題本身就是矛盾的。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必然會把另外一個問題引發出來。
?
所以我們要抓住在這個階段它的重點是什么,關鍵點在哪里,脈搏在那里,撬動點在哪里,快速的判斷和抓住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戰略咨詢公司能創造特別大的價值,因為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高智慧含量的一個問題。而企業戰略是一個在排除了很多因素和環境的限定條件下的分析,相對來說就會簡單一點,一個城市實在是太復雜了,我們有一些年輕的團隊經常一散開就收不回來了,發現太多可以去看,太多可以去解決,但最關鍵的就是一定要聚焦,要想清楚優先解決什么問題,后解決什么問題。
慎思行:在城市戰略的這么多主題當中,是不是城市定位類的主題會比較多,或者您覺得哪一種主題會比較多?
周園:一個是城市的戰略,還有一個就是產業發展規劃。第一塊就是剛才談得比較多的和企業戰略相關的城市戰略的東西,第二塊和產業的相關性非常大,也就是說,城市的區位已經確定,未來的大趨勢就是這些,競合關系也很清晰,應該怎么去定位,如何去發展,這是更加細化的分析。
?
對于產業結構來說,一個大的產業很好分析,因為就那么幾個大的產業,但是關鍵的是你的細分產業到底是什么。而且在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能一哄而上,不能什么熱就做什么,,大家就全去做,這種戰略肯定是要過剩的。因為中國有2000多個縣市區,大家全部一哄而上,首先有的東西明明沒有條件發展,其次就算有條件發展,還有很多城市和你同時發展,短期就產生了過剩的產業,本來很好的產業就不行了。所以在產業這塊特別忌諱隨大流,,或者什么聽起來高大上,我們就搞什么,都是不可行的。
?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結合城市的定位,我的條件是什么,趨勢是什么,瓶頸和優勢在哪,靈魂在哪,然后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再看產業的趨勢。比較細致的結合就可以分析出大產業下面的細分產業,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為什么我們做這一塊做得比較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是一家地產咨詢公司,而是一家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大的企業中有很多都是我們的客戶,這樣我們從內到外的去了解一個產業,其實是比較容易的。
?
因為有很多數據不可得,有很多企業對外的數據未必是完全真實的。從外部視角去看,其實還是霧里觀花,可能有些產業聽起來不錯,但是搞不清楚到底哪里是水分,哪些是真實的。但是我們跟這些企業不是一年兩年的合作,都是十幾年、幾十年的合作,所以我們對這些企業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們對行業的趨勢和這些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們就可以把對產業的從內到外的理解帶到項目分析中來。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實事求是的要求很高,產業不適合就是不適合,再熱門也不行。有時候是泡沫看著就起來了,這時候我們一定會堅守真理的底線,這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慎思行:也就是說一個城市要找到它的定位或者它的產業規劃,它需要先梳理一下自己的精神和稟賦,再看和現在的產業里面哪些能有所結合,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咨詢公司對企業端的資源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產業的價值充分的發揮出來。所以城市找咨詢公司做項目,我感覺更看重它對產業端的理解。
周園:咨詢對城市的價值我覺得是三方面;一個就是在定位的方面。定位很需要外腦帶來的沖擊,我們跟很多城市都有合作,對一般地方政府對本身的條件、企業、經濟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時候當地政府并不了解整個大區域或者全國的發展情況,缺乏大局的理解。第二點,是未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分析。,但是涉及到結合市場的發展,結合消費端,結合企業端,大趨勢在什么地方,政府是缺乏理解的。第三點,就是典型的戰略問題,做城市戰略對于高度的智慧密集型的產業,需要非常強的聚焦、優先、排序的能力。
?
當然還有很多政府覺得我們在招商方面也幫了很大的忙。因為規劃是需要我們通過招商,通過企業的發展來落地的,如果落地不了就是廢紙,所以我們是比較提倡說,能不能把企業吸引來是驗證規劃最直接的標準。我們在項目上會有一些招商項目的代入,所以政府在這方面是非常欣賞我們。
?
我們幫政府破題,幫它找到它看不到的一些方向。因為政府畢竟不是專門做產業或者企業這塊,現在政府的水平提高非???,但是還是受一定的限制,通過這些外腦的代入看到他沒有看到的東西,這就是咨詢的價值,哪怕說方案不是完全可行也有非常大的價值,因為避免了一個錯誤的投資可能就是避免幾億、十幾億、幾百億的損失,避免了錯誤就是價值。
城市“業務模式”的變革:
從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
慎思行:您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經濟體的話,是不是也有一定所謂的業務模式,因為以前可能城市發展主要靠賣地賺錢,我不知道在您看來,不同的城市有什么不同的業務差別,從過往到現在有沒有什么變化?
周園:城市的復雜度在于它不僅僅只是經濟體,如果你僅僅把它作為經濟體問題就簡單多了,就是唯GDP論。但是城市是有其復雜性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提新型城鎮化,它是經濟體,是社會體,是環境體,也是歷史文化體。城市其實承載的東西非常多。任何一個地方失調或者說沒有考慮周全,城市會出非常大的問題。哪怕選擇唯GDP論,到了一定時候發展一定會碰到瓶頸。只要是唯經濟體論,你就會犧牲其他的板塊,導致無法長期留住優秀人才,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去升級,需要往上走的時候,就會碰到后續的問題,這種現象其實在中國也非常常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整個國家在轉型,也就是一個城市的復雜性。在經濟體之外,它還有非常多要考慮的元素。其實現在市政府的領導,縣政府的領導,考慮的因素遠遠超過了單純的GDP,他們在各種方面都有要求,但很多時候又存在矛盾和沖突,因為資源有限,城市有限,如何去平衡,如何去協調的發展,顧及各方的利益是很重要的。
慎思行:那么如果咱們就從純經濟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因為城市毫無疑問還是需要賺錢,才能進一步完善其他的事情,經濟體還是比較核心的問題,在這一塊,你覺得過往和現在有沒有什么變化?
周園:我覺得變化是比較巨大的,其實這跟整個中國的經濟相關。因為我們以前是投資驅動,我們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低成本。我們的地便宜,人便宜,那么我把這些東西便宜賣出去,給外資企業優惠,讓它們進來設廠。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經濟體的核心是投資商或者工廠,現在這種方法毫無疑問是不可持續的。
?
你不可能把勞動力成本永遠壓得這么低,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工成本一定會上調,這是自然現象,而且我覺得這也是好事,不應該剝奪中國人民的收入,中國人值這個錢。加上土地成本也在升高,還有各種各樣的稅費就別說了,所以成本驅動一定不可持續,它只能在某個階段發揮作用。
?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什么?是創新驅動,只要是創新驅動一定是以人為主。以人為主考慮的一定是多元化,是人愿意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愿意在什么地方工作。此外,絕大部分的創新需要中小企業帶來的增量,而不是說吸引來幾家大的投資,所以需要考慮如何打造一個生態環境,能讓中小企業蓬勃的發展起來,讓企業自己轉型。
?
所以我認為要做這兩方面的調整,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是一個巨大的跨越,也是我們覺得難度很大的一點。因為大家都習慣了投資招商,這套老的路子已經玩得很順了,突然間要往這條路上去走。我覺得現在各地都在想辦法去破題,都在進行探索,我們也跟很多的政府在合作,因為這條路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一定是因地制宜,根據它本身的條件去摸索不同的道路。
慎思行:那么怎樣才能營造一個環境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過來呢?
周園:首先也不是所有城市都一定要吸引高素質的人。如果是一二線城市,應該是高素質的人居多,但是創新不是只有高大上的創新,創新也有下里巴人的創新。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就是下里巴人的創新,農村包產到戶就是頂端創新。
?
我覺得創新不應該局限在“硅谷”,其實創新的定義非常廣泛。我覺得中國改革的偉大之處就是我們沒有局限在一個窄的范圍內,改革是從底層推動起來的。在未來我們理解創新也不應該太狹義,而是高端有高端的創新,三四線城市,廣大的鄉鎮縣有它們的創新。但是它們也需要以人為本,以前覺得農民工有房子住,有居住資格就可以了,城市的福利都沒有他們也能忍,但是新的這一代人不會這樣,他們需要基本的權利,這是對人的根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