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vhtpr"><code id="vhtpr"></code></tr>

    <ins id="vhtpr"></ins>
      <output id="vhtpr"><nobr id="vhtpr"></nobr></output><output id="vhtpr"></output>

      <menuitem id="vhtpr"></menuitem>

      <tr id="vhtpr"></tr>
        <tr id="vhtpr"><nobr id="vhtpr"><delect id="vhtpr"></delect></nobr></tr>
        <kbd id="vhtpr"><video id="vhtpr"></video></kbd>
      1.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

        在《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里看山水

        2022-08-18 11:51:07



        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需要批量閱讀經典著作和源頭資料。


        學習認知與行為領域知識,被告知必讀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閱讀,可謂是咬緊牙關、起早摸黑、廢寢忘食,大腦被作者的思想硌得生疼,堅持通讀一遍又硬著頭皮讀二遍寫了卡片,整理成讀書筆記,卻只是繞著它的外圍轉了一圈,囫圇吞棗,遠未達到理解的程度。


        第二本讀的書是雷德·海斯蒂和羅賓·道斯合著的《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簡直就是對《思考,快與慢》的系統翻讀、解說和延伸。心里對推薦此書的人千恩萬謝。


        若說《思考,快與慢》是一杯香醇烈酒,陽春白雪,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更能識別其精妙、享受其精華芳露。那么《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則是一杯香甜美酒,興趣愛好者也可識得其味、享受其美,讀來頓覺理解力提升(不過讀到決策公理時,醉倒,直接斷片)。


        學習的過程,從難到易雖然反常識,卻更易生發從痛到悟的愉悅。


        警惕種種非理性?


        海斯蒂和道斯在《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書中,綜合30年教學和科研活動結晶,引用大量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的實驗研究,系統地分析了人類判斷和決策的各種認知缺陷、啟發式和慣性思維導致的非理性現象和成因,提供了理性決策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為讀者如何理性決策指點了迷津。


        書中論述的主題與《思考,快與慢》大致相同,但更系統、更通俗易懂,事例生動有趣,有益于閱讀。


        不過,要把這些非理性判斷和決策的現象與成因進行歸類非常困難。因為這些現象、原因、規則相互關聯、交互生發,很難確切地指出哪個是首要錯誤。大腦愛歸類,難歸類就難識別。


        卡尼曼和阿莫斯把非理性歸類為代表性、可得性和錨定-調整。海斯蒂和道斯歸類為判斷框架、基本判斷策略、啟發式判斷、解釋判斷、因果判斷等。一起來細細品讀。


        • 判斷基本策略:錨定與調整


        錨定-調整最早由卡尼曼和阿莫斯提出,錨是隨機的,調整又通常不足,所以常常出現判斷偏差。


        錨定效應產生的偏差,一種是判斷過程臨近結果時,調整呈現保守的特點;一種是錨的信息會產生偏差,特別是從記憶中提取的信息;錨在判斷過程中常變動,錨的不一致常導致人的偏好反轉。


        題1:假設有兩個賭博游戲你可以選擇:

        A游戲:有11/36的概率獲得16美元,25/36的概率損失1.5美元;

        B游戲:有35/36的概率獲得4美元,1/36的概率損失1美元。

        請問:你愿意出價多少錢放棄玩A游戲,出價多少錢放棄B游戲?

        大多數人選擇為A游戲出更多價錢。


        又問:你愿意選擇哪個游戲?

        大多數人選擇B游戲。


        實驗結果證明,無論是賭桌上還是問卷調查中,人們更加偏好賭博游戲B,但為游戲A出價更高。


        研究者發現,當人們為兩個游戲出價時,他們錨定在贏錢的數值上,然后根據概率進行調整。當選擇玩哪個游戲時,他們比較收益和損失,錨定在贏錢的概率上,概率越高越好。然后根據贏或輸的錢數進行調整。


        錨定效應是一種極為頑固的認知模。即使你了解錨定效應再多的事實,也不可避免被它影響。


        想想我們現實生活中,過去的經歷、曾經的成功或失敗,當下的狀態和感受,都會不知不覺在心里埋下一顆錨的種子,在你判斷時下意識地、不自覺地影響你的選擇,它們深深地影響著你的生活、你的世界。


        • 啟發式判斷:可得性與相似性


        依據卡尼曼和阿莫斯的研究發展,大腦長時記憶中貯存著一個裝有“心理啟發式”的認知工具箱。用啟發式解決問題,效率高但不精確——它只對頻率、概率和數量的粗略估計。


        ?“啟發式”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術語,區別于“算法”。算法是針對某類特殊問題的解決方案;啟發式則是用一種更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同樣問題,但通常得到有偏結果。

        ?

        ?啟發式判斷比較典型的兩種,一種是依賴人類與生俱來記憶提取的可得性啟發式;一種是基于相似性評估的代表性啟發式。


        • ?A 可得性啟發式


        基于記憶提取和想象的判斷。利用過去習得并存儲于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作出判斷,稱為可得性啟發式。最早由卡尼曼和阿莫斯提出。


        基于記憶提取作出的可得性啟發式稱為記憶可得性”。


        題2:有多少6個字母的英文單詞以如下形式構成?

        A: _ _ _ _ n _ ? ? 不多吧?

        B: _ _ _ ing ? ? ? 更多嗎?


        人們通常都認為B形式的單詞比A形式的單詞更多,原因是直覺上記起B形式單詞要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人的判斷是基于記憶難易程度得出的。事實上,B形式是含在A形式里。


        記憶可得性偏差的關鍵點在于:

        • 存儲于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或事件樣本可能出現偏差;

        • 提取記憶線索時可能偏差,生成抽樣偏差;

        • 記憶中的事件可能具有不同突顯性或生動性,優先被提取導致偏差。

        這些因素單獨或綜合存在,導致基于記憶的判斷結果產生系統性偏差。


        比如提取可得性偏差影響司法裁決,在判定一個酒后駕駛案例中,起訴方的定罪證據版本:

        A版:被告離開聚會往門口走時步履蹣跚地撞向一張餐桌,把一個碗撞到了地上。

        B版:被告離開聚會往門口走時步履蹣跚地撞向一張餐桌,把一個盛有綠色鱷梨醬汁的碗撞到了地上,四散的鱷梨醬潑濺在昂貴的白色粗毛地毯上。


        優秀律師提供證據版本都是類似B版的描述生動容易記憶的版本,給陪審員留下深刻印象。


        記憶的選擇性提取會引發較大的估計偏差,造成錯誤理解,導致決策偏差。


        基于想象得出的可得性啟發稱為想象可得性”。


        題3:請想象一下,以下兩種組合哪種方式更多:

        A:從10人中抽取2人組成一組,會有多少種組合方法?

        B:從10人中抽取8人組成一組,會有多少種組合方法?


        人們感覺上2人成組要比8人成組更容易實現,組合更少。事實上,A和B的組合數目是相同的。

        想象可得性導致人們對頻率估計產生偏差,進而影響以頻率為基礎的概率判斷。


        • B 代表性啟發式


        基于相似性的判斷:人們依據對事物類別的概念、待歸類客體、情境或事件印象的相似性來做出判斷;或者假定將來與過去相似并尋求熟悉模式來做判斷,這種推理過程稱為“代表性啟發式”。


        題4:琳達,31歲,單身,說話率直,性格開朗,主修哲學專業。學生時代關注歧視和社會公平問題,。請按照概率從高到低排列以下項目:

        a.琳達是小學老師。

        b.琳達在書店工作,上瑜伽課。

        c.琳達積極參加女權運動。

        d.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員。

        e.琳達是一位保險推銷員。

        f.琳達是一位積極參加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參加答題的人有86%認為,f 選項概率高于d選項。理由是基于給出的琳達信息,f?選項相似性更高。但人們忽視了邏輯結構,“銀行出納員”和“女權主義銀行出納員”之間的從屬關系。


        卡尼曼和阿莫斯將這種錯誤稱為“錯覺”,就象許多常見的視覺錯誤,明知它是錯的,仍然堅持。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1997)指出:“人類的思維不是按照概率法則運作的”。我們的思維似乎是按照基本的相似性感覺運作的。


        • 因果解釋判斷:故事VS邏輯


        人類是最特殊的動物,可以為自己所處的情境創造一個心理模型,這個心理模型經常以情境或故事形式呈現。情境或故事呈現是通過因果關系粘合在一起的連續事件。


        • 合取概率謬誤


        題5:以下哪個可能性更大?

        A:一個酒精成癮、每天1/5時間都在喝酒的網球明星,贏得8個月后一個大型錦標賽的可能性有多大?

        B:一個酒精成癮、每天1/5時間都在喝酒的網球明星,一個月后加入一個戒酒協會,并戒掉了酒癮,然后贏得8個月后一個大型錦標賽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多數人認為A非常不可能,B有一定可能性。


        從邏輯上講,A比B更有可能性,因為B要同時出現三個事件的概率肯定小于其中任何一個事件單獨出現的概率。


        然而,“參加戒酒協會”這一事件將各個部分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故事,形成一個看似合理、具有一致性和說服力的情境。?


        人們相信多個事件聯合發生的可能性要大于各獨立事件的偏差,稱為“合取謬誤”(卡尼曼和阿莫斯,1983),也即“合取概率謬誤”。上述題4和題5都是合取謬誤的典型范例。


        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會使人們過高估計故事的真實性及其發生的概率,原因有三:

        (1)每個事件都有可能發生,但組合并不一定發生。?如事件1、2、……K共同發生的概率為(p1 * P2 * …… Pk)。盡管組合概率更小,比如0.9 * 0.8 * 0.85 * 0.8 *0.85 ?=0.42,但人們依靠代表性的概率(平均為0.84)去估計一個組合概率,往往高估。這種高估概率現象源于錨定-調整評估策略,調整不足導致判斷偏差。

        (2)想象力作為一種認知性影響因素,既會使人們高估獨立事件概率,更會導致組合事件概率高估。

        (3)在運動、犯罪和醫療等諸多領域,巧合事件的發生導致人們更加關注、更易記憶,從而導致高估組合事件發生概率。比如優秀律師知道好故事能打贏官司。辯護律師常采用兩種方式陳述案件:一種是關于細節的故事——犯罪現場發生了什么;一種是關于審判的故事,關注陪審團在故事敘述中發揮的作用。陪審團決策的核心認知過程就是故事建構。

        ??

        • 后見之明


        后見之明,即“事后諸葛”現象,指當人們得知事件結果后,通常高估自己或者他人在事情發生前就對事情結果做出正確判斷能力的傾向。


        后見之明的研究始于Fischhoff,研究人們對當前新聞事件的先見判斷和后見判斷。


        先見: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蘇聯和中國前,要求被試者對可能出現的諸多結局作出判斷;

        后見:尼克松出訪后,要求被試者回憶其事前對各種可能性結局的判斷,看自己是否預測準確。


        研究結果發現,人們的回憶存在偏差,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正確預測了實際發生的事情。


        • 因果解釋,當原因和結果融合在一起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后見效應。

        • 故事創造記憶:當人們知道事情結果之后,傾向于把經歷描述為一個具有前后一致性的故事。

        • 人們關于復雜事件的記憶基本是一個對過去的重構過程。有時候我們認為事情會發生變化,即使后來沒有變化,卻依然會回憶出發生了變化。為使回憶與信念一致,人們會傾向于(無意識地)改變先前的記憶。


        比如一個節食者一點都沒有瘦下來時,她可能會認為自己節食前更重——通過故意忘記先前體重,以錯誤記憶為節食“成功”提供證據。


        • 偶然與因果:看到不存在的因果結構


        實驗證明,人們常常會自然而然、無意識地將偶然事件看做與技巧有關,而認定它們是可控的,比如賭徒們想要擲出一個較大數字時會更用力地擲骰子。


        • 賭徒謬誤


        例如:拋硬幣游戲中,一連8次出現正面,第9次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會很小。

        例如:在拉斯維加斯,如果你看到一個賭連著3次以上都停在紅色,那就押黑色,穩贏。


        人們認為連續9次出現正面或連續4次出現紅色的情況非常少見,這樣的直覺和稱為賭徒謬誤——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個獨立隨機的事件有一段時間沒有發生,那么就該說“這個事件發生時機已經成熟了”。


        硬幣和并沒有記憶,在一個序列中每次事件發生的幾率與其它事件相互獨立,因此,出現反面或紅色的概率是恒定的。但賭徒謬誤使人們看到并不存在的因果結構,更愿意相信由代表性啟發式和情境故事思維導致的判斷。


        • 趨均數回歸


        假如一些父親的身高非常高,那么他們的兒子也會是高個子,但會比父親略矮?;蛘?,一些兒子的身高非常高,那么他們父親平均身高會比兒子略矮。(高爾頓,1886)


        假設對學校所有學生進行智力測試兩次,相隔一年。第一次測試得高分的學生,第二次測試分數平均會低一些;第一次測試得低分的學生,第二次測試平均分數會高一些。(Quinn McNemra,1940)


        “趨均數回歸”是一種統計學現象。當人們處在一個較低水平時,任何嘗試行為看起來似乎都有效,因為人們將會趨向于自己更通常的狀態。趨均數回歸對于不完全相關的量化變量是必然的。


        最易理解回歸的方式是考慮回歸的極端情況“完全趨均數回歸”:拋8次硬幣,隨后再拋8次,無論第一個序列中有幾次正面,第二次序列中正面次數的期望(平均)都為4。因為硬幣沒有動過手腳,第一個序列和第二次序列的次數完全不相關——因此就取平均,這就是完全趨均數回歸。


        比如教官懲罰糟糕表現的方式來提高學員表現;比如發生慘痛交通事故后采取一個嚴格的交通管理計劃;比如公司幾次糟糕業績后更換CEO;比如連輸幾場比賽后換一個新教練等,這些情況都不可能準確評估其中的因果關系。干預手段是否起到改善作用?存在很大偶然性,可以確定的是,一部分或大部分效應來自趨均數回歸。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人類成功與不成功都會走向平庸,也許這是一個玄機,世界本就是中和的。均數回歸,讓人類的偏見不至于走得太遠,讓人類的欲望不至于走向極端。


        理性正道


        種種非理性偏差都是人類大腦在長期演化中得來的有益于生存和繁衍的特質,當某類偏差獲得成功率始終較高時才可能在大腦中生根固化成模因傳承。


        而理性是人類新近才發明的武器,在非理性失敗的地方進行補救。隨著時代迅猛發展,人類大腦來不及應對瞬息萬變,需要理性補救的地方會越來越多。


        理性思維最重要的是概率思維,貝葉斯定理,并學會構建圖解方法來研究。人類這個物種,并非生來就了解理性原則,我們必須研究它,理解其對行為的影響。


        • 概率思維

        海斯蒂和道斯在書中提出理性思考最好的方法是概率思維。


        概率思維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工具。


        概率思維最基本規則,一是從全局視角審視情境;二是定義一個包括所有可能事件的樣本空間;三是確定這些事件的邏輯關系。


        而以啟發式判斷、情景建構為基礎的直覺判斷,思維會被拖入一個有限的、有系統偏差的可能事件子集,從而導致判斷偏差。


        卡尼曼(1993)指出,人們判斷時傾向于強調每個問題的獨特性,并做“內部觀察”(inside view),只注意到一個特定的(荒謬的)結果路徑。補救辦法就是慎重地進行“外部觀察”(outside view),把當前問題看做一系列類似問題中的一個,并應用概率思維。


        外部觀察有助于從全局視角審視情境,從整體分布和概率角度來思考,這種思考即使只是定性的,也能使決斷更準確。如果能基于系統收集的數據和概率論中的定量規律來思考,判斷就會更準確。


        概率論用精確的術語描述基本事件、事件集及它們的關系。


        例如:擲兩枚骰子

        A:骰子朝上那一面的數字,稱為一個最簡單事件,如“我擲出一個1”;

        B:兩個簡單事件的合取,如“兩顆骰子分別擲出1和6”(順序任意);

        C:兩個簡單事件的析取,如“擲出一個1或一個6,或1和6同時出現”;

        D:條件事件(某事件發生以另一事件發生為前提),如“當擲出兩個骰子點數合計為7時,其中一個為1”。


        事件集:如果兩個骰子均勻正常,就可以系統地描述共36種等概率事件的樣本空間——擲一個骰子的結果可能是1至6的任何一個數字,兩個骰子就是6*6=36種情況。


        簡單事件:因骰子六個面中有一個面是1,所以說1出現的概率是1/6。(A的概率是1/6)


        相關事件: 樣本空間的36種情況中,

        • B合取概率為2/36,(兩顆骰子分別擲出1和6共有2種情況,就有1/36+1/36=2/36的概率擲出這一合取事件)。

        • C析取概率就是20/36(擲出一個1或1個6,或1和6的情況有20種)。

        • D條件概率為2/6(“兩個骰子和為7,其中一個是1”,條件限制在“和為7”,算出“其中一個是1”的概率為2/6,因為共有6個事件滿足和為7,而其中2個事件里有一個骰子擲出1)。


        讓我們從一個簡單問題的研究來理解概率推理。


        題6:試試下面這個卡片游戲:

        帽子里有三張卡片,一張兩面都是紅色(紅-紅),一張兩面都是白色(白-白),一張是一面紅一面白(紅-白)。從里面隨機取出一張,扔向空中,落地后紅色一面朝上。請問:這張卡片是“紅-紅”的概率是多少?


        在這個游戲實驗中,有70%以上的參與者回答是1/2。他們的典型判斷模式:因為這張卡片紅色朝上,它不是“白-白”卡,剩下兩張中50%是“紅-紅”卡。這個游戲的文字敘述被參與者形成“先有三張,剩下兩張”的問題表征。


        但正確的問題表征是根據卡片的面,而不是整張卡。所有結果的樣本空間包括六個事件——三張卡片六個面。

        紅色朝上的一面,在樣本空間中有三個事件:紅-白、紅-紅(一個紅面朝上)、紅-紅(另一個紅面朝上),所以正確答案是2/3——三個等概率事件中,兩個是紅-紅。


        概率思維核心思想是,概率只有在參照未來事件時才能被估計。 對概率的理性估計及由此做出的理性決策,是建立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有一個清晰的界限之上。


        • 圖解決策

        人類的判斷與決策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種反應,對情境的表征是理性決策的關鍵。掌握概率和統計知識,就可以練習將情境轉化為更精確完整的表征;或在復雜世界中,練習提取最基本的不確定事件和因果聯系。構建圖解方法有助于更準確地表征決策情境,如概率樹(也稱決策樹)、韋恩圖、表格等,好像很管用的樣子。


        • 概率樹

        題6的卡片問題如果用概率樹來表征,就會一目了然:


        • 韋恩圖


        題4的琳達問題用韋恩圖(19世紀數學家和邏輯學家約翰韋恩發明,用交叉的圓圈代表不同分類關系):每個圓覆蓋的區域代表某結果屬于該集合的概率,各圓重疊部分代表某結果屬于對應的復合事件概率。

        (琳達問題韋恩圖)


        • 貝葉斯定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當信息發生變化后,對某事件是否為真,或是否會發生做出判斷。解決給定條件下調整判斷的問題有一個有名又有用的公式,即貝葉斯公式:

        P(假設/證據) = P(證據/假設) * P(假設)/ P(證據)

        即后驗概率=先驗概率*相似概率


        題7:40歲以上女性患乳腺癌病率為1%。X光透視檢查對10%未患癌者報告出陽性結果,也對80%真正患癌者報告出陽性結果。那么一個在此年齡段得到陽性檢測結果的女性,其真正患癌的概率是多少?


        當Eddy(1988)實驗問一線工作內科醫生時,95%的醫生回答是:大約75%。這個估計錯得離譜。


        用貝葉斯公式計算:

        P(癌癥/陽性結果) = P(癌癥-檢查前) * P(陽性結果/癌癥)/ P(陽性結果/患或未患癌癥)


        P(癌癥-檢查前)=10%;?P(陽性結果/癌癥)= 80%;

        P(陽性結果/患或未患癌癥)= P(陽性結果患癌癥)+P(陽性結果未患癌癥)=10%*80% + 99% * 10%=10.7%

        所以P(癌癥/陽性結果) =10% * 80% / 10.7% = 7%。題8的正確答案是7%。


        題7也可以用概率樹形式表達:


        (表征Eddy癌癥診斷問題的概率樹和表格)


        題8:某城市所有出租車中85%是藍色,15%是綠色。

        ?一輛出租車涉嫌一樁深夜肇事逃逸案,目擊者事后確認那輛車是綠色的。法庭測試了該目擊者夜間辨別藍色和綠色出租車的能力,發現他80%能正確辨別,20%與另一顏色混淆。

        你認為肇事車輛是綠色的概率有多大?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80%,因為人們忽視了基礎概率信息,道路上藍色、綠色車的比例。用貝葉斯公式計算,正確答案是這41%。

        題9用概率樹和表格表征,也可以一目了然顯示推理過程。


        理性決策的兩個重要理論


        人們都希望做出明智選擇,避免在推理和行為之間出現矛盾。正如人們不了解概率論一樣,人們也不是生來了解理性原則的,我們必須研究它,理解其為行為的影響。


        • ?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期望效用理論是由數學家Von Neumann(馮·紐曼)和經濟學家Morgenstern(摩根斯坦)1947年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運用邏輯和數學工具,建立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 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


        這個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經濟人,會按效用最大化原則作出決策(效用,即用實數量化個人價值),即決策者遵循特定的理性規則。每個選項通常都包含多個概率結果,當且僅當一個選項的期望效用大于另一選項時,決策者就會偏好這個選項。


        經濟學家賦予期望效用理論雙重角色:作為一種決策制定的邏輯方式,作為對經濟人決策方式的描述。這個理論是理性代理模式的基礎。


        期望效用是消費者在不確定條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種結果效用的加權平均數。

        期望效用越大意味著這個結果發生概率越大,它只用于判斷不同人對風險的不同偏好。


        但人們在面臨損失和贏得時,往往會因為反射效應而不遵守期望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基準去做出判斷。一個更恰當的原則會注意到后果并不一定在概率上獨立于行為,它規定期望效用不是由后果的簡單概率加權的,而是既定行動的結果條件概率加權的。


        •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

        “預期理論”也譯成“前景理論”,由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年提出,通過修正最大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發展而來的??崧蚯熬袄碚摱@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預期理論對期望效用理論的修正,提出人是非理性的。


        前景理論是描述性范式的一個決策模型,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借“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


        前景理論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它有三個特征,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規避風險;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偏好風險;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因此,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


        前景理論是風險決策的最好的綜合性描述理論,“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預期理論總結了幾個世紀來人類決策行為方面有價值的研究;為理解人們在實驗室和真實世界決策行為提供了嶄新視角;讓人們認知很多非理性的反常行為,并將這些反常行為和經典理性機制聯系起來。


        當然,前景理論還有不能預測和解釋的現象,比如人類的后悔、偏好反轉等現象,與效用理論和預期理論都是矛盾的,人類的不確定性、世界的不確定性,有待人類繼續研究發現。


        擁抱不確定性


        人類生存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即使科技飛速發展,仍然無法預測我們生命的地球何時何地會發生地震,無法預測金融危機或H7N9禽流感的降臨與范圍。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須適應這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世界。


        汶川大地震后《自然》雜志刊登社論《為未知做好準備》,呼吁“科學界要充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

        2000年美國科學院組織專家學者討論人類未來科學研究方向,得出結論是NBICS(納米-生物-信息-認知-社會)。


        ?“在下個世紀,或大約5代人時期內,一些突破會出現在納米技術(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統之間的界限)、信息科學(導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機器)、生物科學和生命科學(通過基因學和蛋白質學來延長人類生命)、認知和神經科學(創造出人工神經網絡并破譯人類認知)和社會科學(理解文化信息,駕馭集體智商)領域,這些突破被用于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并可能會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物種,其深遠的意義可以媲美數十萬代人以前人類首次學會口頭語言知識。NBICS(納米—生物—信息—認知—社會)的技術綜合可能成為人類偉大變革的推進器?!?/span>


        這個重要的研究報告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聚合技術(NBIC)以認知科學為先導。因為一旦人類能夠以如何(how)、為何(why)、何處(where)、何時(when)這4個層次上理解思維,就可以用納米科技來制造它,用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來實現它,最后用信息技術來操縱和控制它,使它工作?!?/span>


        人類世界總是充滿悖論。


        當我們努力試圖減少我們和環境的不確定性時,最終的成功——也就是完全消除了不確定性——世界將是可怕的。


        若消除了不確定性,世界一切都是可知的、確定的,那生活將沒有希望、沒有道德、沒有選擇自由。


        只有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我們才擁有希望。只有不能確切知道選擇的結果,才有選擇的自由和意義。


        人生的意義不是由結果確定的。享樂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悲大喜的強烈感覺,在三到六個月后,就會恢復到正常水平。人類不是健忘而是天性存在免疫性忽視。


        所以,我們評價未來時,不必太過關注“我將有多快樂”這種概括性評價,而是去預測更重要的屬性比如健康、效率、不同經歷、幫助他人、財富等,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屬性比如時間限制、機遇限制、有形資產損失風險等。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把你的注意力、精力和時間投入在更有意義的、值得積累的、自己愛好的事情上,讓你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當你認知了各種非理性的現象和成因,當你掌握了各種理性決策的思維、概念和工具,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你就知道如何做決策。不確定的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景,這也許就是人類充滿悖論的幸福。


        自然世界,山是山,水是水。人類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這也只是一篇讀書筆記。

        • 180119-20 寫讀書筆記

        • 180118-20 閱讀第二遍,寫卡片

        • 180114-18 閱讀第一遍





        注:圖片來自百度

        歡迎關注公眾號“自在未來”:躬耕一片田園天地,種文養詩,洗心養氣。圈住云間月,放飛天上星,相邀南風,暢飲四時釀,醉行千年古詩里。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聯盟